實地參訪 - 10/21(二)

聚焦於農業場域中資源循環的實地應用,參訪對象涵蓋農場、林場或食物加工場域。了解台灣如何運用在地剩餘資源(如廚餘、農業副產物、工業副產物等)轉化為材料、肥料、飼料,並與在地社區串聯運作,實現「食物—土地—人」之間共生共存。

  • 大漢酵素:致力於研發植物性發酵產品,將台灣賣相不佳的水果、裁切後的邊角料或食品加工廠的剩餘物,開發出高營養價值產品。
  • 亞植有機農場:採用零廢料、有機雞菜共生的農法,將雞糞、廢菜葉與豆渣一同製作堆肥,並將製成的天然肥料施用於菜園。
  • 源鮮智慧農場:採用垂直水耕栽種技術,搭配高效水循環系統,大幅降低水資源消耗,相較傳統農法更環保節能。栽種所需的資材與設施經過重新設計,以延長使用壽命、減少廢棄物產生;無法販售的葉菜則供應周邊養雞場作為飼料再利用,期望打造出一座零廢棄的智慧農場,
  • 頭城休閒農場:將農業與觀光休閒結合的資源循環場域,農場中有林業循環、食物循環、生態循環三大類,為人類、昆蟲與動植物創造共生共好的空間。

聚焦台灣紡織產品的設計、研發與製造現場,實地走訪設計師、研究人員與製造端的工作場域,了解他們如何從產品設計、材料開發到生產製造的不同階段實踐循環理念。同時,也觀察學術與產業現場如何跨域合作,推動循環紡織的實際應用。

  • 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:為臺灣第一所成立的服裝設計高等學府,將循環設計理念導入校園,可見到台灣年輕設計師在零廢棄衣物版型與再生衣物設計的創意,並體驗先進的智慧衣物分選設備。
  •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:為國內提供紡織產業資訊、先進紡織科技研發、檢測與驗證等多元化服務之機構,可一次瞭解台灣紡織領域的循環再生技術與產品。
  • 神采時尚(暫定):專業於運動與戶外休閒功能性服裝的生產製造,利用寶特瓶和咖啡渣製造出的環保科技咖啡紗,應用於紡織品,可增加產品機能性。
  • 合隆毛廠 :專業於羽絨和其製品的製造和行銷之百年企業,設有棉被再生設備,可回收再生羽絨,同時正推動服務化商業模式。

聚焦於台灣科技產業與供應鏈間的合作機制,探討如何透過資源封閉循環來解決廢棄物、資源短缺挑戰,並進一步將「維修」視為產業創新與價值延續的關鍵策略。透過拜訪具代表性的電子產品回收、拆解、再生、維修等業者,了解台灣目前在民間、企業與政府間的協作實況,建構可持續運作的回收與資源再利用體系。

  • 台積電零廢中心: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,打造全球首座循環經濟示範中心,與供應商合作,將半導體製程產生的化學品、污泥,透過再生工廠回到產業內或其他產業使用。
  • 綠電再生:台灣最大電子產品回收處理公司,由多家家電品牌業者共同成立,可實際瞭解電子產品拆解流程、可再生資源與台灣管理制度。
  • 百事益:國際級的專業維修團隊,可讓參訪者了解維修產線的實務運作,以及晶片等級的維修技術。

聚焦於建築物、室內空間與臨時設施等場域的循環設計與實踐,探索如何透過模組化設計延伸建築物的生命週期,提升空間的彈性運用,並促進材料的重複使用與再生。實地了解循環建築概念如何在不同場域中落地實踐,串聯材料、設計與工程系統,展現跨領域協作促成循環的可能性。

  • 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:台灣實踐循環建築的先行者,辦公室使用循環建築概念,導入再生材料、模組化設計,並盡可能使家具以及材料容易拆解及組裝重新再利用。
  • 根基營造循環工務所:做為營建過程的臨時設施,工務所從設計時就以重複使用為目標,運用模組化設計,使其可以快速組裝與拆解,以避免工程結束後成為廢棄物。
  • 101大樓(暫定):全球綠建築的典範之一,休憩空間與IKEA合作全球第一座商用家具租賃空間,並採用先進的垃圾回收系統,可以快速、節能地收集超過80層樓的垃圾。
  • 遠雄BEONE未來共生基地:曾是 SPA 與健身俱樂部的空間,如今以活化舊裝修為基礎,靈活運用各式循環建材,重塑為兼具環保理念與新用途的再生場域。

聚焦於循環材料的發展與應用,探討台灣如何將各類被視為廢棄物的資源,特別是塑膠,透過收集、分類、再生等流程,轉化為具備產業應用價值的再生材料。透過實地參訪產業鏈各環節,從回收端、研發端到實際製造與品牌應用,深入了解台灣如何系統性地推動循環材料的技術創新與跨域合作,擴展再生材料在多元產業中的應用可能。

  • 塑膠中心永續材質圖書館:永續材質圖書館是一個展示近800件永續再利用材質的專業平台,協助企業從原料到產品開發,導入各式循環經濟材料。
  • 大豐環保(暫定):台灣大型回收業者之一,專業的收集、分類與處理流程,結合前端產品業者,將回收系統從傳統廢棄物處理轉型為材料供應,逐步發展再生塑膠等循環材料。
  • 南亞(暫定):長期回收寶特瓶與塑膠作為再生料,以製造業為基礎進一步創立品牌SAYA,將塑膠再生製成高機能紗線,成功提升再生料的價值與應用層次。

聚焦於資源循環與地方創生的交會實踐,探討在地組織如何結合回收再利用、手作再生、空間活化與社區參與,將環境友善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與地方文化。透過連結地方產業、觀光路線與教育活動,打造兼具環保與在地特色的永續發展模式。

  • 木酢達人REWOOD:結合縣市政府、社區與產業夥伴,回收修枝廢木料並開發多元再生商品,提升其附加價值,同時積極拓展業務、開創多元商業模式,並透過木作人才培力工作坊培育在地青年就業。
  • 一碼村:由廢棄的國軍福利社改造,成為社區居民實踐二手物再使用與舊物維修翻新的共創場域。透過循環經濟結合在地社會議題,促進社區居民互助與連結,也創造在地就業機會。
  • 春池玻璃:台灣玻璃循環再生的領航者,以「循環材料」為核心,不僅回收使用後的玻璃容器,還開發再生玻璃砂、玻璃微珠等多元應用,廣泛應用於建材、藝術、科技等領域。
  • 慈濟內湖環保教育站:慈濟是台灣最大的佛教慈善團體,透過遍布全台的志工在各社區推動回收分類,是台灣實踐高資源回收率的重要角色。在內湖環保回收站可實際體驗分類與回收再製,並觀察台灣民間團體如何推動環境教育。
  •   主辦單位將視實際需要,保留調整行程與活動內容之權利。